本报讯(通讯员 龚向前 记者 夏斐)武汉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院近日研制出“双频多普勒相控阵地质雷达”,它可以探测到地表以下20米以内的蚁穴、鼠洞、管涌,并把相应的地质状况转换成可视图像。这项技术投入到防汛时使用,防汛员不上堤巡查,也可对堤坝安全状况了如指掌。
据该雷达项目负责人徐继生教授介绍,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99年曾出资500万元,支持这一研究项目。它是用“双频多普勒相控阵地质雷达”连续扫描技术来探测堤防隐患,突破已有探测技术的框架,首次实现了快速、高精度、高分辨的效果。现已研制成的雷达样机独创出七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环形天线阵、七通道大功率发射机、单元接收天线和高灵敏度信号监测器组成的试验系统,使发射的电磁波聚成一窄波束,对堤身进行连续扇形扫描方式测量,克服了电磁波能量分散、探测深度浅、分辨率低和介质不均匀的影响,大大提高了探测深度。该雷达使用200兆赫频率天线所散射的电磁波,其穿透土壤厚度达到60米以上,并以每小时15公里速度在堤坝上运动,基本满足了堤防需要。
4月6日,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和武汉大学在武汉召开了“双频多普勒相控阵地质雷达研制”项目第一阶段成果评审暨第二阶段论证会。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为首的专家组经过反复论证和现场试验认为,该成果填补国内空白,具有国际先进水平;该项研究不仅为堤坝管涌快速准确探测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,在探矿、文物考古、高速公路质量检测、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等方面也有应用前景;它将为提高我国防洪减灾能力与抗洪抢险效率作出重大贡献,具有重大社会与经济效益。